在中国,坐月子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,由于老一辈生活水平落后,传统的“中国式坐月子”有很多误区,可谓是大坑连连,尤其是冬天,一定要避开这5个坑,讲究科学,妈妈孩子才能不遭罪。
误区1:温度越高越好
老一辈认为,产妇生完孩子身体虚弱,一不小心便会着凉,所以,衣服穿得越多、室内温度越高越好,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。产妇怕凉,但不是越暖和越好,产后容易出汗,如果太热,穿太多,会加重出汗的频率,更容易受凉。而且太热不利于新陈代谢,影响伤口恢复。温度高了也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,容易哭闹,加重湿疹,甚至出现“捂热综合症”,影响健康。
正确做法: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—24℃之间,不能太凉或太热。干湿度也要调节好,北方天气干燥,暖气空调让空气更干,可在屋内放置一盆水,必要时打开加湿器,增加室内外温度;母婴的衣服不必穿太厚,要以吸汗透气为主,注意及时更换,保持干燥卫生。
误区2:不通风
以前的生活条件差,保暖工作基本靠“捂”,整个月子期间完全处在密闭的环境中,这样做看似为母婴好,实则害了她们。产妇容易出汗,产后恶露不断,宝宝大小便全在房中,加上奶液为味道,室内空气极其不清新,如果不注意通风,会加重细菌生长,增加病原体,使母亲孩子更容易生病。
正确做法:室内应勤通风,但要在无明显大风的情况下进行,开窗的时候不要让风直吹到产妇与宝宝,必要时可将母婴暂时挪至其他房间,等通风完毕,室内温度上来了再让她们返回。
误区3:母婴不碰水
传统坐月子禁止产妇碰水,宝宝洗脸洗澡也几乎是不可能,这是因为,以前生活条件差,达不到可以清洗的标准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卫生工作做好了对母婴的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,不仅可以促进健康,也可以使母婴心情愉悦,皮肤洗干净了也可以降低宝宝湿疹的概率,妈妈要知道。
正确做法:月子期间,产妇与宝宝应该保持卫生,在身体健康、温度适宜的情况下,母婴可以洗澡,洗澡的时候要注意保暖,不能见风。产妇洗澡要选择淋浴,洗完后立即擦干水分,将头发吹干,另外要使用专门的月子牙刷刷牙,保护牙齿与口腔健康。
误区4:产后要大补
女性生产大伤元气,老一辈认为需要给产妇进食大量营养补充。然而营养过剩不是一件好事,肉食类吃多了,产妇吸收不了,还会造成肠胃不适。母亲进食的营养通过乳汁传送给宝宝,也会影响宝宝的肠胃健康,带来不适。
正确做法:产妇刚生完宝宝,不要急着大补,这时候肠胃虚弱,饮食最好清淡,小米粥、鸡蛋汤等最适宜。两周后身体逐渐恢复,胃口变好,可食用肉类、鱼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,但要注意不能吃太多,同时要荤素搭配,多吃蔬菜,讲究营养均衡。
误区5:不吃水果
过去产妇坐月子不能吃水果,因为水果太凉,吃了对身体不好。这种观念存在一定的弊端,水果中富含维生素,对人体健康有积极作用,产妇长期缺乏水果,不仅缺乏维生素,也不能给予宝宝全面的营养。
正确做法:坐月子可以吃水果,但不能直接吃冰箱里面的,水果应选择温性或热性的,如果嫌太凉,可以煮着吃,多吃水果不仅对妈妈好,宝宝吮吸乳汁也会更好。
科学坐月子有讲究,宝妈要讲究新的反方式,不要墨守陈规。